close

  主講人:中山六院副microSD院長、中西醫結合肛腸外科學科帶頭人任東林教授 主講人:中山六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郅敏副教授 阿婆拿著筆記本全神貫註聽講。 年輕人踴躍舉手提問。 講座現場火爆,講臺前和過道里都坐滿了聽眾。
  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走進中山六院舉行便記憶體秘防治專場
  專家:糞便是身體健康威剛記憶卡的指標 約19%的人飽受便秘之苦
  文/記者任珊珊、翁淑賢 通訊員簡文楊SD記憶卡 圖/記者邵權達
  便秘有“不能說的秘密”之稱,其危害常被人們低估。約有19%的人飽受固態硬碟其苦,便秘造成的腹腔壓力升高可令血壓飆升,誘發心絞痛、心律失常、心梗、腦梗,並導致腸道扭轉壞死,嚴重者可致命。昨天上午,廣州日報 “名醫大講堂”攜手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舉辦主題為“解‘秘’有道——小心便秘陷阱”的公益講座。中山六院副院長、中西醫結合肛腸外科學科帶頭人任東林教授和該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郅敏副教授指出,糞便是身體健康的指標,排便後最好回頭看,瞭解大便情況。
  火
  七旬婆婆:騎車轉三趟地鐵趕來
  昨日,醫院為每名觀眾準備了一份“健康禮袋”,裡面除了小禮品,還貼心地放著紙和筆,方便觀眾做記錄。
  通道里席地而坐聽講
  由於醫院學術廳僅有260個座位,現場異常火爆。有觀眾提前一天前來踩點,9時30分舉行的活動,早上6時多便有人在會場門外排隊,還有人自帶摺疊式板凳入場。老人們在講臺前和通道里席地而坐,來得晚的年輕人只好站在後門聽講,會場里寸步難行。
  上班族吁周末辦講座
  因逢工作日,不少老年聽眾替難以請假的子女聽講。冼阿姨一家五口人,四個患有便秘,受子女委托,她帶了手機和相機前來拍攝講座內容,因為擔心拍攝技術不過硬,兒子還對她進行了“特訓”。
  40歲的羅女士帶著母親和放暑假的兒子一起來聽講。她說,自從生完孩子,自己便時常遭遇便秘問題。不過,比她癥狀更嚴重的是妹妹,一周才排便一次。由於請不下假來,妹妹只好委托羅女士和母親來做“人肉錄音機”。“希望‘名醫大講堂’能安排在周末舉行,這樣上班族也能來聽權威專家介紹防病知識。”羅女士說,中青年人同樣需要瞭解保健資訊。
  婆婆不到5時起床趕來
  “為了聽今天的大講堂,我早上5點鐘不到就起床了。”70多歲的範婆婆家住人和鎮,雖然只是偶爾便秘,但本報辦的“名醫大講堂”,只要她有空、找得到地方,都想來捧場,就是為了學多點靠譜的醫學知識,“對自己對家人都好!”範婆婆患有腰椎間盤突出,行動比一般人不便,她先騎單車到人和地鐵口,寄存好車,趕上了早上首班地鐵,中間又轉了三趟,花了將近一個半小時,雖然有點累,但能成為第一批進入講座現場的“學員”,又搶到了第一排的好位置,她還是很高興。離講座開始還有一個半小時,範婆婆一早就拿出筆和本子來,安頓好之後,跟隔壁素不相識的“學友”交流每次聽講座的心得,見到記者又打聽廣州日報健康周、每日保健相關內容的出街時間並一一記好。
  急
  六旬阿姨:“便秘比生仔還辛苦”
  便秘到底有多難受?多位觀眾現身說法。“吃得進拉不出,那種難受勁真是要命!”65歲的張姨是一位頑固性便秘患者。這位土生土長的“老廣”小時候有段時間曾到順德鄉下生活。“當時附近的茅坑又臟又臭,每次上廁所都很難受,要走好遠才能找到乾凈一點的廁所。所以,我每次能忍就使勁忍著。”張姨說,沒想到一忍便忍出便秘來。即使後來環境改善了,便秘的老毛病一直“如影隨形”。
  張姨最難受的一次便秘是在年輕時生完頭胎之後。順產後她的身體恢復得不錯,吃進去的東西不少,但卻一直遲遲未排便。憋了10天,越想越不對勁,才到醫院灌腸。“肥皂水打進去,使盡全身的力氣拉,但像石頭一樣的硬便還是很難排出來,痛得喊救命,真是比生仔還辛苦!”
  35歲之後,張姨患過淺表性萎縮性胃炎,又得過十二指腸潰瘍,飯量一直不大。為了緩解便秘,她也開始註重保健,每天儘量早睡早起,如今晚上不到10時就上床,早晨5時多起床後會空腹喝兩杯涼白開,吃完早餐後出門做運動。為了防便秘,她甚至晚上都戒了肉和飯,只吃半斤菜或是一兩根香蕉。長年的堅持,使她的血糖、血脂和血壓健康狀況都保持良好,“但便秘就是斷不了根!”一看到本報“名醫大講堂”的預告,張姨早早趕來醫院排隊,幸運地 “霸”到了左側第一排的“靚位”。
  特別提醒
  本場講座的精彩內容將在本周日出版的廣州日報“健康周”刊登,廣州日報保健版微信公眾號“廣州日報健康管家”(微信號gzrbjkgj)也將提前發佈。大洋網健康頻道(http://life.dayoo.com/health/)也將在本周內發佈講座視頻,敬請關註。
  “最幽默講者”登臺
  觀眾三分鐘笑一次
  本場講座的主講人——中山六院副院長、中西醫結合肛腸外科學科帶頭人任東林教授堪稱大講堂問世以來最幽默的講者。他妙語連珠,故事、段子信手拈來,令枯燥的科普變得生動活潑。全場觀眾幾乎每三分鐘便大笑一次。
  有些人出外旅游尤其是到海外短途旅行時會遭遇排便困難,往往越著急越難排,留下心理陰影。對這種情況,任東林安慰患者別太緊張,稱“這是愛國的表現嘛,留著‘便便’回去澆灌祖國的花朵”,引得全場哄堂大笑。
  “糞便是人體健康的信號。我們主張,每次排完便,都要回頭看,瞭解大便情況。”任東林指出,除了先天性腸道畸形等病理因素外,便秘的出現也和飲食結構、生活習慣和排便規律有直接關係。有些人上廁所時愛看報紙、刷手機,分散了註意力,造成“久蹲便難出”,誘發便秘。他主張,上廁所時要“全心全意想著排便”。如果連續多日拉不出,且大便量太少、質地太硬,應向便秘門診求助。
  我國居民膳食纖維素
  攝入量不到標準一半
  “多數便秘患者存在膳食纖維素攝入不足的問題。”任東林指出,據世衛組織的建議,人均攝入膳食纖維量不低於27克;2000年中國營養學會頒佈的膳食纖維每日適宜攝入量有30.2克。而實際上,我國城市人口人均攝入纖維量為11.6克,農村人口人均攝入量為14.1克,還不到推薦攝入量的一半。
  中山六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郅敏副教授提醒,街坊要註意飲食多樣化、不偏食,多吃新鮮蔬果,每天纖維素的攝入量最好保持在 25~35克,相當於一斤菜心、一碗燕麥加上一個蘋果的量。建議每天每個成年人水攝入量在1.5~2.0升左右。一般早晨起床和餐後兩個小時內,結腸活動活躍處於最佳狀態,每天可儘量在上述時段培養規律的排便習慣。
  有些人一遇到排便困難便去灌腸。“不能天天灌腸,無論是用溫水灌,還是用開塞露,都可能損傷腸道粘膜,導致腸道正常菌群失調。”她表示,便秘要找到病根,而不能“治標不治本”。  (原標題:“排便後請你回頭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f62zzahb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